:“叮——检测到三十年前英国殖民者的焊接痕迹!”
玛钦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丝惊讶和恍然。她将探头重新放在刚才的位置,仔细观察着屏幕上的波形图。果然,在那条新的裂纹旁边,隐约可以看到一些更加古老、更加粗糙的焊接痕迹,与现代化的焊接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车窗上,一块由中国赠送的电子显示屏亮了起来,中缅双语滚动播放着最新的乘车指南和铁路安全知识。阳光透过电子屏的光芒,洒在车厢内部那些经过精心修复的百年柚木座椅上。那些座椅,纹理清晰,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微微震颤,仿佛在应和着新时代的召唤。玛钦轻轻摸了摸座椅的扶手,指尖感受到木纹的细腻和温暖。这些老木头,比她的爷爷的爷爷还要年长,它们见证了殖民者的铁蹄,也见证了独立后的重建,如今,又迎来了新的生命。木纹里,还嵌着一些旧日的铜钉,像历史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过往。
玛钦看着那些滚动播放的文字和图片,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这条铁路,这条曾经被殖民者修建、被战争蹂躏、被岁月侵蚀的铁路,如今,在中缅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那些古老的痕迹,不会被抹去,而是会被尊重、被记录、被融入新的生命之中。
车务段调度室的巨型屏幕,像一块巨大的“钢铁棋盘”,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线路图、列车图标和各种实时数据。调度员丹辛,一个沉稳而专注的缅甸青年,正坐在调度台前,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他的手中握着一支激光笔,红色的光点,在电子地图上快速地移动、画圈、连线。
“k327次,从曼德勒到密支那,现在需要让快车给慢车让道,就像雨季的溪流遇到巨石,需要绕行。”他一边说着,一边点击鼠标,虚拟的列车图标在三维轨道图上灵活地滑动、错开,“看,这样就避免了冲突,保证了运行效率。”
他的声音平静而富有节奏,像是在演奏一首复杂的交响乐。每一个指令,每一次点击,都关系到成百上千旅客的安全和行程。
突然,调度系统弹出一条醒目的红色提示:“某段铁轨电子皮肤检测到异常振动。”丹辛立刻警觉起来,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详细的实时画面。画面显示,在一段刚刚进行过线路维修的区段,工务段的养路工们正踩着祖传的木槌,在钢轨上敲击着。
“是老阿公们在捣鼓?”丹辛看着画面上那富有节奏的敲击,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笑容,“让他们敲吧,这节奏,有时候比仪器还管用!”
丹辛乐了,干脆让监控画面保持在这个状态。他知道,这些老养路工们,有着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养路经验。他们敲击钢轨,不仅仅是为了检查线路状态,更是一种传承了数代人的仪式,一种与铁轨、与大地沟通的方式。那敲击的节奏,带着克伦族祈福的意味,也带着对线路安全的祈祷。有时候,细微的裂纹或者松动,在仪器检测不出来的情况下,却能被他们敏锐的耳朵捕捉到,通过那独特的敲击声传递出来。
月光,如同银色的纱幔,悄然爬上了房产公寓段的楼顶。这里,正在建造一栋新型宿舍楼,是给铁路职工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这栋楼的设计,充满了巧思。它融合了景颇族传统竹楼的结构特点与现代建筑减震技术,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具备了极高的安全性能。外墙,覆盖着一层绿色的“电子藤蔓”,在月光下,像一层流动的荧光,实际上,那“藤蔓”是高效的太阳能板和环境监测器,既能提供清洁能源,又能实时监测楼体周围的环境数据。
几个中缅工程师和技术员,正围在一台电脑前,调试着楼体的抗震系统。他们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复杂的参数和曲线图。
“看!”技术员貌觉,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缅甸工程师,兴奋地指着屏幕,“藤蔓在呼吸——吸收电磁辐射,给楼里充应急电呢!”
他的话音刚落,远处客运段传来乘务员们练习的歌声。那歌声,悠扬而婉转,伴随着缅甸竖琴和中国古筝合奏的《铁轨上的月光》,在夜空中飘荡,像一条无形的丝带,将中缅两国的文化轻轻缠绕在一起。
扎伊,结束了白天的检修工作,此刻正抱着新领到的一套智能扳手,走过来加入他们。这套扳手,是最新型的工具,内置了传感器和智能芯片,能够自动识别螺栓的规格和当前的紧固状态,甚至能根据环境温度和振动情况,给出最佳的紧固扭矩建议。
她走到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旁边,蹲下身,示范着如何使用这套智能扳手。“我们不是修铁轨的,”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