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十月十五号,这是一个在中国工业史中值得被记住的日子。?y\o,u¨p/i^n,x,s~w..,c*o?m*
这一天,红旗电子管厂正式开工了。
即便是在当时那个工业项目遍地开花的年代,出席红旗电子管厂的领导阵容也足够豪华,仅中央领导人就有十几位,国务院副总理甚至亲临现场剪彩。从这个阵容来看,国家无疑是对774厂寄予了厚望的,而774厂也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不管是当时,还是以后。
开工典礼在正门楼前举行,正门楼正对着一个花坛。全体员工坐在花坛的两侧。
二机部部长陆晨升握着稿子,声音慷慨激昂,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
“今天,是我国无线电工业的喜日。一座现代化的电子管工厂在今天正式开业了。我国无线电工业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这个工厂的建成,对加速我国无线电工业发展方面和配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方面都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红旗电子管厂今后的任务,不仅要迅速掌握生产技术,生产出大量的多种多样品种的电子管,而且要为今后建立其他的电子管厂培养技术人才和创造各种技术条件,发挥“母厂”作用。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我相信,红旗电子管厂一定能够承担起这个任务……”
周龙啸和伊万诺夫两人站在台下。
等到陆部长发言完之后,两人一边鼓掌一边看向对方。
两人相视一笑。
伊万诺夫不禁感叹:“两年零四个月,这么大一座工程就建好了,真是骇人听闻,你们中国人太可怕了。”
周龙啸一笑,谦虚地说道:“都是老师教得好,没有苏联这么多人对我们援助,靠我们自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看,书,屋· ~无!错!内^容′”
“确实如此。”伊万诺夫点点头说道:“但是……也不全是如此。”
周龙啸没理解伊万诺夫话中的意思。
见到周龙啸有些疑惑,伊万诺夫解释地说道:“你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不争气也没用。而且你们中国人血液里有种不太一样的东西。”
“什么东西?”
“我也说不清楚,但是这个东西能让你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忍受一切苦难。”
周龙啸笑了笑,说道:“确实如此。”
“下面有请苏联专家代表伊万诺夫先生为我厂赠旗庆贺。”主持人在台上说道。
周龙啸和伊万诺夫互相做出一个“请”的手势。
两人同时上台,伊万诺夫接过锦旗,并把锦旗交到周龙啸的手里。
台下再次掌声雷动。
开工三个月之后,也就是1957年的一月,电子管厂的第一批共19只电子管下线了。这批电子管完全由国产替代材料生产。
电子管厂的生产进入正轨之后,周龙啸又开始了下一步的谋划。
早晨他刚一到厂,就让秘书把党委书记陈杰和副厂长袁富民叫来,说有事找他们商量。
两人来到了周龙啸的办公室。
“老周啊,什么事啊,把我们两个都叫来。”
周龙啸先是神秘的一笑。\b!i·q¢i¨z*w¨w?.*c^o!m¨
“你们先坐。”
周龙啸起身给两人各倒了一杯茶,然后坐在两人对面。
“找你们来是想跟你们商量商量咱们后面的销路问题?”
“销路?”
两人都不明白周龙啸的意思。
红旗电子管厂属于由国家管理的军工生产单位,其产品主要是供给国家用于军工产品,例如军事通信设备,雷达,尖端武器等等。换句话说,电子管厂最大的客户是国家。
他们是不愁没有销路的,至少在当时那个年代是。
“我没明白,老周。”陈杰看着周龙啸摇摇头说道。
“今年国家给咱们厂下达的生产任务已经确定了,要采购两百多万只电子管。”
陈杰和袁富民对视一眼,两人当然知道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对周龙啸的话不禁更加疑惑了。
“两百多万不少了啊,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满足啊。”
“对,是不少了,我们也可以满足。但关键就是我们现在全年能满足的量远远高于这个数。”
两人一愣,问道:“高出多少?”
“这是我让各个车间提交上来的产量报告,我汇总过了,你们看看。”
两人接过文件,一页接着一页地翻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