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帮

繁体版 简体版
求书帮 > 万历明君 > 第236章 荒洲古溆,断梗疏萍

第236章 荒洲古溆,断梗疏萍

冤情,故意屈打成招!”

“至于以后谁还敢尽心任事……坚持不结案的潘志伊,起复刑部后,想必会比翁大立等人做得好。”

话说到这里就够了。

毕竟公理道义上,翁大立终究站不住脚。

但老友当面,张居正顿了顿,还是补了一句:“汝观,对于你我而言,自然只熟知翁大立;但对于外面的百姓而言,荷花才是活生生的人。”

“民心所向,往往在这桩桩件件里面,一如陛下所言,覆舟水是苍生泪。”

“你我廷臣宰持万化,代君牧民,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这下轮到王国光沉默了。

王尚书本就不是能言善辩的性子,此时张居正劈头盖脸一通道义大局砸下来,直让人失语。

好半晌之后。

“唉。”

王国光第二次叹息:“罢了,元辅此来所为何事?”

俨然是揭过了这个话题。

张居正也没有纠缠的道理,顺理成章地说起了此行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国之根基,财政大事,清丈!”

整肃队伍,说到底还是为了做事,不能本末倒置。

皇帝在这一点上,向来拎得很清楚。

王国光闻言,轻轻皱起眉头,直言不讳问道:“清丈能有什么疑难,竟让陛下不方便出面拿主意的?”

除非路线之争,一般业务问题,也只有朝中意见对半开的时候,皇帝才会这副德行。

就像昨日荷花案一样,就等着居中裁决。

张居正也没云遮雾绕,直接伸手从袖中拿出数道奏疏:“湖广清丈,诸县为一事起了争执,巡抚衙门代呈御前。”

“陛下看后拿不准,着我与廷臣相商。我看后心里也没底,就想找汝观拿个主意。”

说罢,他将两道奏疏放在茶几上,轻轻推了过去。

清丈主要依赖地方县官去执行,但每名县官性格能力不一,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拿湖广举例。

湖广大冶县,就是先让士绅自己清丈,县衙复核——“令自丈而后覆丈”

攸县便要更精细一点,直接搭建了一套基层差役班子,事必躬亲——“群分而班之职,职丈、职算、职书,人各有数,分理属公正,总视属监丈……其田之广轮参差,悉属以绳。”

黄安县最是胆大。

竟然直接把士绅的官田给没收了——“及至万历八年丈量后,一概均做民田起科,别无官田矣。”

总而言之,各县自行其是,若是府内同心协力,最多也就是个互相攀比,要是遇到氛围不好的府,口水仗就来了。

譬如张居正推到案几上的这几道奏疏,便是后者。

张居正将奏疏次第摆在了王国光面前,口中解释道:“先是,陛下怕清查隐户闹出乱子,便金口玉言,免缴丁税三年,三年内暂时将税额摊入了田赋(第188章)。”

“此事随清丈下告各府县后,议论不小,随后愈演愈烈,眼下在地方已经吵得不可开交。”

王国光眉头微蹙,愈发不解。

他狐疑地看向张居正,问道:“既然是三年内的权宜之计,即行即停,如何又吵得厉害?”

这事他当然知道。

皇帝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隐户隐户,大多是穷光蛋,哪怕清出来也负担不了丁税,这一时的权宜,才显得皇帝老成谋国。t_我#的¨书{?城?]{ %?更D×新′#>最}ˉ全2

正因如此,他着实不明白地方上有什么好吵的。

张居正闻言,并没有立刻作答。

而是伸出食指,按在了其中一道奏疏上。

张居正看向王国光,神情似认同又似忌惮,轻声道:“江夏知县莫扬,称此策深孚国情,免除丁税,当为永例!”

王国光神情一振!

几乎脱口而出:“胡闹!”

作为三大正税之一,丁税可是国库重要源流,权宜三年不过是为清丈让步!

岂敢定为永例!?

皇帝竟然还郑重其事拿出来议论,是不是不掏空太仓库就心里不舒坦?

张居正没说什么,只是示意王国光看奏疏。

王国光一张脸挤作一团,迟疑片刻,还是伸手拿起张居正按住的那份奏疏。

不满归不满,看还是要看的。

他垂下目光,落在了这份奏疏之上。

看了几行之后,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