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帮

繁体版 简体版
求书帮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 > 第14章完结

第14章完结

太宗本质上乃是一介文人,但他却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相当自信。\优-品·小~税*网/ -耕^歆_嶵¨全^他认为他有能力拿下河东。哥哥的未竟事业,需要兄弟我来完成!如此,作为帝王的“武功”才有着落。新科皇帝,应有超迈周世宗、宋太祖的“武功”资本。

但是,有必要在践祚之初,先解决本土内部问题。

开拔出去的大宋禁军主力,是否可以流畅调动?

这是内部问题的“重中之重”。

宋太宗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棋,他成功了。前线将帅听命“归阙”,预示着大宋帝国的内部管理有效。

草原帝国不知道,大宋臣民不知道,宋太宗赵炅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盘棋,比起乃兄赵匡胤来,要凌厉得多。“诏罢河东之师”,不过是这盘大棋中的一次小小布局……

大宋与契丹交聘

赵炅现在还不想惊动北汉和契丹。

契丹与大宋“通好”,是北方帝国第一次以平等姿态对待中原帝国,也是中原帝国第一次以平等姿态对待北方帝国。+求/书-帮^ .哽!芯.最*筷~其性质可以表述为:中国土地上,南北两大政权在互相警惕中得到肯认。

这种肯认,是契丹首先采取主动。

太祖时代,契丹确实有讨好大宋的意图。赵匡胤征讨河东,契丹虽然勉强来援,也被太祖打败,但自始至终没有提出“和约”终止,好像那一场战事不过是一件偶然事件。

太祖时,契丹国的涿州(今属河北省)刺史耶律琮,第一次给大宋知雄州(今属河北省)孙全兴写了信件,权衡利弊,诚恳求和。信件转到太祖手上,太祖答应了契丹的请求。

随后,契丹派出使节来访,国书自称“契丹国”。太祖并不介意,接见并宴请了“契丹国”来使。

几个月后,第一批大宋使团出访契丹,团长是阁门使郝崇信,副团长是太常寺丞吕端。事在开宝八年七月,公元975年8月。阁门使是礼仪官,略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负责礼宾的官员;太常寺丞也是礼仪官,但主管宗庙事宜。老赵派出这样的使团,有礼有节,可称处置得法。

史称契丹“自是始与中国交聘”,从此开始有了与中原政权的对等交往。^x~k¢a~n?s*h?u¨w¢u/.·c^o`m^“交聘”是外交的专有名词,一般指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契丹不仅讨好太祖,也讨好太宗。

太祖给了契丹友好的回应,太宗初期也有友好回应。

太祖逝世的消息传到契丹之后,契丹派出了使者前来吊唁,并修“赙礼”。“赙礼”就是“赙仪”,是带着钱财来参加丧事。太宗派出使者在城外宴请了这个使团。使团北还时,太宗还按照礼节给了他们赏赐。

与此同时,契丹也派出了更盛大的使团来祝贺太宗登极。

几个月后,等到太祖赵匡胤下葬时,契丹又派鸿胪少卿等人前来“助葬”。鸿胪,是中原职官,主管礼仪外交;少卿,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契丹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汉地职官制度,到了后期,契丹,也即大辽,基本汉化。这是后话,表过不提。这位少卿带来的“助葬”礼品有:山陵马三十匹、御衣三袭、金带两条、御马三匹(并配有黄金鞍勒)、金饰戎具一副。

随后,契丹使节不断前来朝聘。

太宗召回征伐河东的将士,也给了契丹一个感觉,似乎大宋可以与北朝不必发生战争。和平,是可能的。

太宗即位之初,两国友好,互赠礼品,互贺节日,互相往来,历史记录中,不下十几次。

当初在太祖朝时,虽然国境上也有贸易,但都属于民间行为。到了太平兴国二年春,赵炅践祚才几个月时间,百废待兴,但还是在边境几个大的州郡,安排了“榷务”,也即国企性质的贸易公司或贸易管理局,将中原或南国出产的物资,如香药、茶叶之类,带到边境,与契丹“互市”,互相买卖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