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支持,抵制蒋介石政府的干预,主张对日“积极抵抗”,收复东北失地。!w.6¨1+p`.¢c.o′m¨冯玉祥很赞成,他同陈铭枢为支持孙科政府解决财政,扬
言要对上海金融界采取强硬措施。但是,孙科政府一面鼓动“死守锦州”,一面又主张“和平绝交”。此时日寇正积极准备进攻上海
,日舰在宁、沪间的长江水面示威。孙科政府对日本毫不戒备,企图既能与日本相安于宁、沪,又能博得“主张抗日”的美名。为了
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曾计划把驻宁、沪的十九路军调到江西“剿共”,以便使日本能领悟到他们“和平绝交”的诚意。孙科政府口称
“抗日”、“绝交”,并无抗日行动的具体做法,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孙科支撑不住局面,于1月9日跑到上海,吁请汪精卫
及蒋介石、胡汉民入京主持一切。冯玉祥、陈铭枢也四处奔走、发电,恳请三巨头返京。一时请蒋复职,蒋、汪、胡合作的呼声大作
。?零,点′看*书` ·哽*鑫~最*全`
【12月9日】
剿除长江流域之赤匪,整理政治,为余之工作中心;如至不得已时,亦必先肃清赣匪以后,乃得牺牲个人以解决
东北--此余深思熟虑经千百回而决定之方针也,国人知我心否?吾亦不暇计焉!
1932年5月21日,蒋亲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
令”(李济深副之)。在组织进攻之前,即4月18日,蒋在牯岭召开了豫鄂皖赣湘五省“剿匪会议”,何应钦、何成浚、陈诚、熊式辉
也赶来参加。蒋采用曾国藩“用兵不如用民”攻打太平军的经验,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进剿”方针,同时推行王安石
的保甲制度,军民共组“农村合作社”,民兵5000人组成“民团”,五县共同制定防卫计划。政治军事总动员,试图将“共匪”一举
“剿灭”之。~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
6月,蒋先集中主力进攻鄂豫皖徐向前和湘鄂西贺龙这两支红军。在大别山、洪湖,周旋了半年有余,蒋取得了
胜利。结果是:前一支红军转移于川北、陕南,后一支转移于湘鄂川黔边界。
此时(1932年冬),日军正向热河进犯,东北又紧
张了,但蒋枪口仍对内不对外。
【12月23日】
倭寇攻热,必不能免,恐不出三个月之内,甚或进占河北,捧溥仪入关;
或另觅汉奸作为傀儡,以伪造华北之独立,使我中华分块离立,不得统一,而统属于倭寇卵翼之下。其狂枉之欲,且得陇望蜀,不征
服我全中国必不罢休也……
热河事件因一个所谓任“关东军嘱托”的石本权四郎,在由锦州至朝阳间的火车上被中国义勇军拉
走而产生,事在1932年7月。迄1932年下半年,日军不断的准备进攻。蒋介石在江西筹划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当日最大困难,
即是无从判断对方之目标与最后企图。从过去之经验,小事可以化为大事;下级造成之既成事实,可以据为方针与国策。至年底蒋已
回南京,他即在日记上写出上面的话。
1933年
【1月17日】
非与之一战,对内对外,皆不能解决也。 当蒋介石在南方时,张学良曾计划不仅保卫热河,而且要向义州
、黑山、通辽、洮南之线出击。直到蒋介石北行前夕,还望反攻凌原、平泉与承德。等到蒋介石抵达河北却得到一个“攘外必先安内
”的答复。说什么不是不打,而是看怎么打,打了是否解决问题,云云。
【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