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帮

繁体版 简体版
求书帮 > 战争的悲悯 > 第11章完结

第11章完结

直到1965年才有人对菲舍尔的观点进行辩护。.微-趣`小′税?徃. \首_发¨与对菲舍尔的指摘针锋相对,伊曼纽尔·盖斯关于“七月危机”的资料整理颇有影响力。这些资料援引各参战国于1920年前后出版的档案,有力地反驳了那些认为菲舍尔的理论过于聚焦德国的人。盖斯认为,尽管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德国政府怂恿奥地利对塞尔维亚进行报复性打击,但更深层的原因却在于其对英国产生威胁的“世界政策”。“德国侵略者……故意挑唆俄国参战。这促使俄国、法国和英国不得不联手反抗这位强大的野心家,但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盖斯稍晚成书的《通往灾难的长路:1815~1914年“一战”战前历史》(The Long Road to Catastrophe:The Pre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1815~1914)中,他继续探讨了这个问题,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在半个世纪以前成为统一国家后就已注定的结果。德国是1848年“革命与危机的重灾区”,是19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得以“最极端体现”的国家,统一后一跃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力量”。¨嗖`嗖·小\税_罔? !冕!费*跃?黩¨盖斯还指出,正是“德国的世界政策置欧洲于战争的阴云之下……这个国家进行了一场‘世界性的政治出口’……是德国促成了最终升级为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言外之意,德国外交政策最核心的错误便是对与英国“恢复邦交”的藐视,以及组建了一支“与英国势均力敌、足以向其宣战”的舰队。事到如今,许多更倾向于保守主义的历史学家坚持认为德国向英国的挑战是合乎逻辑的,但却没有人严肃地对这些挑衅行为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这场历史上的英德对峙便由此变成了现代历史上最为武断的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可以避免吗?

建立一座座战争纪念碑,这样做有意义吗?那些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当作无名英雄来歌颂的“一大批人”,真的就是为了如下的理由葬送自己生命的吗?

为了尊敬的国王和国家

为了挚爱的家园和帝国

为了公平正义这一神圣的理由

以及一个自由的世界(?)

撇开上帝、国家和学校不谈,那些在温切斯特大学纪念堂被人们缅怀的学生真是“为了整个人类的事业而放弃生命”的吗?那些汉普顿勇士真是“为了保持一颗为国效忠的心,为了‘我们光荣的誓言’,为了自由,以及宪法赋予我们的义务”而牺牲的吗?

大多数(尽管不是全部)耸立在欧洲各大广场、学校和教堂庭院的战争纪念碑——无论是刻画理想中的勇士形象以及哀悼的妇女,还是诸如在索姆的蒂耶普瓦尔的那些纪念碑一样,仅仅在石头或青铜底座上镌刻上名字——都在试图传递一个道理:那些人的牺牲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为自己的国家而死”是我在法国战争纪念馆最常见到的一句碑文,这些纪念碑可能是为了缅怀英雄、普通公民,或者专门为葬礼而设立。当我还在汉堡上大学的时候,每天路过达姆托尔纪念碑时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句铭文:“德意志必会永生,就算我们必须要为它献出生命。”只有很少的纪念碑有勇气道出事实:这些所谓的“牺牲”根本毫无意义。

因此,本书试图解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每个来到蒂耶普瓦尔、杜奥蒙或其他祭奠死者的纪念碑前的游人都要扪心自问的问题:这些人——有900万之多——死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要解答也相当复杂。说得更确切些,英国在1914年遇到的巨大威胁,真的足以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