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帮

繁体版 简体版
求书帮 > 波峰与波谷 > 第39章完结

第39章完结

皇权抬头,随即宗室、寒人和武将地位上升,士族的权势空间被相应压缩了。-0?0?小¢税?旺. ′埂·鑫¢罪/全?不过士族的雄厚文化、优厚特权和崇高门第毕竟历时已久,他们在社会上依然盘根错节,仍是皇权之下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势力。从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诸项措施中,既能看到皇权的重振,同时也看到了其重振的限度。

在宗王问题上,我们认为秦汉帝王超越社会各阶层、也超越了一己皇族的形象,才是高度专制集权的标志;而以宗亲抗衡士族权臣的宗王政治,终归是一种带有“饮鸠止渴”意味的政治措施。宗王政治在西晋招致了“八王之乱”,在南朝也导致了皇族相争和惨烈的骨肉相残。寒人其实就是工具型的官僚,他们掌机要固然给君主提供得力助手,但这本身依然含有一种扭曲:寒门才俊仍被视为“另类”。正如宋人叶适所论:若在后世,“则(寒人)戴法兴与徐爱、阮佃夫辈,皆士大夫之选,岂得尚为恩倖耶?”被贬抑为“寒人”、“恩倖”,无法成为堂堂正正的“士大夫”,这既压抑了其才能发挥,也淡化了其职业荣誉感,使之转而弃名求利。\优-品·小~税*网/ -耕^歆_嶵¨全^所以“恩倖”不乏贪污受贿、舞文弄法之人,甚至动乱的推波助澜者。时人所谓“夫竖人匹夫,济其身业,非世乱莫由也”。再就武将执兵柄而言,南朝的士族权势及其重文轻武之风,仍然堵塞着武将的参政渠道,及其改造政治的可能性。一些武将子弟羡慕文化士族的文采风流,弃武向文,反而导致了家门的衰落。

南朝士族门阀衰而不僵,虽已屈居皇权之下,但仍盘踞在各社会阶层之上,军人、寒人都难以充分发挥其蓬勃政治活力。南朝的最大困境,就是各阶层、各势力互相纠结抑制、缠腿绊脚,最终没有一支生气勃勃的新兴政治力量从中崛起,进而带动全面的政治复兴。梁朝政权,江左最盛。所谓“逮有梁之兴,君临天下,江左建国,莫斯为盛”。不过梁武帝既扶植宗室,也优容甲族;既任用寒士,也保障旧门;既有意于军功事功,又耽迷于制礼作乐、玄佛文史。他力图调合各种相互矛盾的因素,但未能造就一支新兴政治势力,其繁荣只是非驴非马、破绽百出的“繁荣”。.8^4\k/a·n¨s·h`u\.`c/o*m_侯景之乱中,梁朝的外繁荣而内腐朽就充分暴露了。时至陈朝,国土蹙狭而政治萎靡,吴姓士族地位上升,土豪酋帅加入政治角逐,但他们的政治号召力都是很有限的。南朝走入了历史的死角。

第九章

士族特权及

其政治理念

以“皇权与门阀的共治”为特征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西晋和南朝都不是。然而士族的政治影响却不止东晋,那么可以另用“士族政治”一词,指称士族的门第特权及相关政治现象。“士族政治”,是存在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的,不止东晋一朝。

官僚的正式权力来自皇帝。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是官僚政治的权威来源和观念支柱。皇帝必须保持对官僚的足够控制力,包括施加升黜奖惩的能力,以维系日常法制和功绩制。而魏晋以下皇权弱化、控制力松弛,官僚士族化、门阀化,于是法纪松弛、散位冗滥、考课涣散等现象都出现了。士族政治的最主要体现就是其选官特权,凭借门第而世居高位,是其时最富特征性的政治景观。那还引发了制度层面的变动,出现了九品官人法等选官制度。与秦朝文吏、汉代儒生不同,中古士族的职业精神是很淡漠的。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尸位素餐,而是有哲学依据的,那么做合于“自然”、合于“无为”。可见支持官僚政治的文化理念,也发生了畸变。

晋“位至三公”铭文铜镜

一、门阀的选官特权与品位特权

秦汉文法吏的晋升,采用“吏道”方式和功能标准;由小吏迁至大吏,本来是没有多大阻隔的。士人参政后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郡国察举孝廉、公府辟召掾属,都越来越偏重士人了,单纯文法吏的仕途日益狭窄,往往滞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