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卷72广东肇庆府高要县:“县丞驻金利墟”、潮州府海阳县:“县丞一,治庵埠镇”。¨求\书?帮/ /耕!芯~蕞*全*按:海阳县县丞于乾隆十五年(1750)移驻安埠镇,高要县县丞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移驻金利墟。注220光绪三十四年,“两广总督张人骏奏广东雷州府海防同知及望江、高要、海阳、归善等县县丞应请一并裁撤,以昭核实。依议行”注221。宣统《高要县志》卷14《职官篇》:“嘉庆二十一年以县丞分防金利,光绪三十四年裁”,至民国初广东编查清末财政时所列全省《各州县及佐杂各官衙门经费》已无高要、海阳县丞注222,《清史稿》均当删。
二、同一官缺误置两处
1.卷59安徽池州府铜陵县:“池太分防同知一”、太平府当涂县:“池太分防捕盗同知一”。按:该同知分处两县,必有一误。据两江总督沈葆桢、安徽巡抚裕禄光绪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奏请将太平府同知移设和悦洲事》:“现查太平府江防同知向驻芜湖县,事务既简,应请将该同知即移设和悦洲,改为池太二府江防捕盗同知,专司巡缉稽查”,和悦洲属池州府铜陵县大通镇地方,该镇“仅隔箭许之江面,旧有芦洲一片,地段较宽,四围皆水,俗呼荷叶洲,所居洲户,初不过是土著,寥寥数家。/武¨4,墈-书? ¢嶵^歆′蟑*踕?哽-辛′快¨迨至水师入江,先清江路,即就此洲屯扎,以为水营,贼不敢犯,于是,四处商民亦纷纷避居于此,贸易其间,遂名之曰和悦洲”注223,《清国史》卷35《地理志·安徽》池州府铜陵:“和悦洲镇在县西南,本名荷叶洲,向系芦厂,咸丰间商贾辏集,遂成巨镇。池太分防同知旧驻芜湖,今移于此”,《清史稿》当删当涂县下“同知”条。
2.卷75贵州贵阳府定番州:“大塘、长寨州判二”,广顺州“长寨州判一”。按:长寨州判同见定番州、广顺州,必有一误。《贵州全省地舆图说》定番州:“按原设州判二,一驻大塘,一驻罗斛,光绪六年以长寨同知改设罗斛,罗斛州判移驻长寨,隶广顺州”,广顺州“州判一:分驻长寨”,广顺州下附《长寨州判分辖地》注224,故知长寨州判实隶广顺州,定番州下当删去。`鸿\特-暁!说~惘! ¨已¨发?布,醉^薪~漳!結?
3.卷75贵州黎平府:“洪州吏目一。有黎平汛。东南洪州、北潭溪、欧阳、湖耳司正副长官一。……同知及理苗照磨驻古州。通判驻下江。吏目驻洪州。泊里长官司”。按:一句之中,“洪州吏目一”、“吏目驻洪州”重复,当删其一。
三、官缺名称误
1.卷59安徽泗州直隶州:“双沟镇,同知驻”。按:泗州本设州同一员,乾隆二十六年(1761)州守王如玖以州境辽阔,双沟镇控扼淮、湖,奏请移建州同署于双沟镇。注225成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安徽舆图表说》卷10《泗州直隶州》“州同一员,驻双沟集” 注226,光绪《安徽通志》卷38《舆地志·公署》泗州“州同署在双沟镇”。《清国史·地理志》、宣统三年夏季《大清缙绅全书》、《职官录》均作双沟州同而不载同知,《清史稿》误州同为同知。
2.卷66江西南昌府义宁州:“查津,同知驻”。按:义宁州原名宁州,乾隆五十年(1785)移宁州州同驻渣津。注227嘉庆六年(1801),宁州改为义宁州注228,宣统三年(1911)曾拟裁此州同注229,但《职官录》仍有“渣津州同”一员,或是迟至清末仍未施行。《清史稿》误州同为同知。
3.卷54直隶易州直隶州:“二驿:清苑、上陈。有丞,兼巡司。又州判驻”。按:《清史稿》误有二:一是驻上陈之佐贰当为州同而非州判,据道光五年(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