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帮

繁体版 简体版
求书帮 >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 > 第28章完结

第28章完结

25.泗州直隶州五河县:原文“西:卧龙岗”。·y_u+e\d!u`y.e..+c?o.m/《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34《泗州直隶州》:“卧龙冈在五河县南七里,下有龙潭,故名。”光绪《五河县志》:“卧龙冈,在县治西南七里。相传旧有龙潜潭内,故有是名。今浍已北徙,潭亦淤平,惟冈下尚留遗迹耳。”注139故应改为“西南:卧龙冈”。

四、巡检司讹误

1.安庆府望江县:原文“有巡司。雍正中自杨湾改”。没有著录巡检司名称或驻地。乾隆《大清一统志》卷76《安庆府》“华阳镇巡司在望江县南门外,旧设杨湾口巡司,雍正四年移驻今地”。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10《安庆府二》:“华阳镇巡司(在望江县南门外,旧为杨湾口巡司,雍正八年移)”。《清世宗实录》载:“移江南望江县杨湾河巡检驻华阳镇。从原署两江总督范时绎请也。”注140《清国史·地理志》卷34《安徽一》望江:“有华阳镇巡检司”注141。宣统三年夏季《大清搢绅全书》“安徽省望江县”条载:“华阳镇巡检谭德森”。·0+0¢暁_税-枉- _已_发-布_醉,歆-蟑.结~故应改为“华阳镇有巡司,雍正八年自杨湾改”。

2.徽州府歙县:原文“阮溪司、黄山、街口渡巡司三”。《清国史·地理志》:“有阮溪、街口渡二巡检司”注142。《地理志卷三十四安徽一》“歙县”条:“有阮溪、街口渡二巡检司”注143。《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安徽省歙县”条:“阮溪司巡检滕楷……街口司巡检冒树谷”注144。光绪《安徽省志》卷37《公署》:“黄山巡检署在县北阮溪,距城六十里。街口巡检署在县南一百里。”则黄山巡检司即阮溪巡检司,二者是同官异名,这一点胡恒已经指出。注145民国《歙县志》:“黄山巡检司……清初复设,因廨宇被水冲毁,乾隆十三年改驻潜口,距城三十里。街口巡检司,明初置,在县南一百里。”注146《安徽舆图表说》卷2《徽州府》歙县:“巡检二员,一驻潜口,一驻街口。”但乾隆《歙县志》:“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曰黄山巡检司,东南一百里曰街口巡检司。¨6+1~墈¨书·蛧* .庚¢新/嶵.全/”注147《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13《徽州府二》:“街口镇巡司在歙县南一百里……黄山巡司在歙县西北百二十里”。道光《徽州府志》:“黄山巡检司署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注148,皆未言黄山巡司改驻潜口。另据户科题本,道光十五年(1835)仍有黄山巡司注149,则黄山巡司即使改驻潜口,但仍名黄山巡司。则清末歙县应仅有巡检司二,为黄山(或潜口)、街口。

3.六安直隶州:原文“钱家集有汛。和尚司、马头汛二。巡司一”。此处语意难解。如果和尚司与马头汛皆有汛,则应与钱家集合写为“钱家集、和尚司、马头有汛”。《安徽舆图表说》卷10《六安州》:“外委千总一弁驻钱家集汛。外委把总二弁,一存营,一驻金家寨汛。额外外委三弁,一存营,一驻马头集汛,一驻青山镇汛”,并载:“巡检二员,一驻和尚滩,一驻马头汛”。则和尚滩、马头汛有巡检司,但和尚滩并无汛。《清国史·地理志》卷39《安徽六》六安直隶州:“和尚滩巡检司驻麻埠镇,又有马头汛巡检司。”注150故应改为“钱家集有汛。巡司二:和尚滩、马头汛”。

五、驿站讹误

1.安庆府怀宁县:原文“一驿:练潭”。练潭驿,康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