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帮

繁体版 简体版
求书帮 >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 > 第21章完结

第21章完结

又,《四库全书总目》“《武功县志》提要”:“王士祯称《武功志》载璇玑图,而此本无之。¨0~0-晓¢说,惘- !已?发+布`罪\鑫.彰,劫^考海孙吕赐尝刻璇玑图,读前有题识云:‘余录先太史县志真本,悉依原编,惟苏氏诗未录,非敢轻有变置,故附数语,录本之末,述先太史之意,冀来者之鉴余志也。’然则此本乃吕赐所刊除矣。明人好改古书,乃至祖宗著作,子孙亦必变乱之。”康海注63《武功县志》,初刊于正德己卯年(1519),万历间重刻,至清初俱已散佚,故今日所见只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刊本,该刊本不见“织锦璇玑图”。

[13] 这段话中,作者观点与王士禛正好相反。王士禛说这样的“佳料”是“殊有别趣”,而作者却认为“此文士爱博之谈,非古法也”,表示不认同。张舜徽先生认为,方志记载社会生活事物,足以裨益国史,有何不可!以文士爱博之谈斥之,非也。注64笔者以为,这需要先弄清四库馆臣提到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木牛流马”恐怕是科技史上的难题,“织锦璇玑图”是回文诗(陶宗仪《说郛》卷78有3个图),均离地理主题甚远。¨0?0\小·说+蛧? ′无·错?内¢容_

[14]指地方志收录这类材料已形成风气,一下子难以改变。“踵事增华”是指继承前人事业,使它更加完善,或指过分注重前人遗规,这个成语大概产生于南朝,《昭明文选Wingdings^B@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今惟去泰去甚[15],择尤雅者录之[16]。

[诠注]

[15] “去泰去甚”为去其过甚之意,出典于《老子·无为第二十九》:“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韩非子·扬权第八》作“去甚去泰”。《文选》左思《魏都赋》:“匪朴匪斲,去泰去甚。”去泰去甚的目的,以使轻重合宜。

[16] 尤:格外、更加。雅:正。

凡芜滥之编,皆斥而存目[17]。-2/s¢z/w`./c+o-m′

[诠注]

[17] 存目的地理类典籍,有7卷,分8类,共392部,详见下表:

表2四库存目地理类的统计

这些典籍,并非如四库馆臣所说的尽是“芜滥之编”,里面有我们很熟悉的非常有价值的书,如旧题苏轼撰《历代地理指掌图》注65,黄汴《图注水陆路程途》,郭子章《郡县释名》,曹学佺《舆地名胜志》、《蜀中名胜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何景明《雍大记》,何乔远《闽书》,林谦光《台湾纪略》,印光任与张汝霖同撰《澳门纪略》,徐贞明《潞水客谈》,黄宗羲《今水经》,郑若曾《万里海防图说》,谭吉璁《延绥镇志》,不著撰人《秦边纪略》注66,张岱《西湖梦寻》,徐崧《百城烟水》,刘侗《帝京景物略》,孙承泽《天府广记》,李麟光《台湾记略》,王士性《广志绎》,巩珍《西洋番国志》,马欢《瀛涯胜览》,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罗曰褧《咸宾录》,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等。

具体典籍之价值,可以举较为生僻的《郡县释名》为例。《四库全书》不仅将其放入存目,而且评价说:“其书以郡县地名一一诠释其文义,文义可通则略为训诂,如福州则云取百顺之名、永清则云取边境永清之类,皆固陋之甚;至不可解者,则置而不言,亦何取于释名乎?”这种指责是言过其实的。

对于一些不得其解的地名,郭子章宁付阙如,在《郡县释名》中直言“义未详”。郭子章曾说,若碰到“域殊而名杂”的疑难地名,“予半释之、半置之,以俟博雅君子”。比如山西大同府广昌县“义未详”,类似的说法在全书中大约有一百多处。不妄下断语,不望文生义,也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