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
这批军火的到来,让黑风寨的火力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
王大彪乐得合不拢嘴,立刻组织人手熟悉新武器,靶场上枪声、炮声响成一片。
随着贸易越做越大,“黑风贸易公司”那间破仓库明显不够用了。
林好大手一挥,首接划拨了河口镇外围靠近铁路的一片空地,盖起了几排崭新的大仓库。
一时间,这里成了整个根据地最热闹的地方。
骡马大车排着长队,嘎吱作响地进进出出。
穿着各种号坎、扛着麻袋的力夫们吆喝着号子,汗流浃背。
空气里弥漫着煤烟、牲口粪便和各种物资混杂的气味。
李墨涵彻底鸟枪换炮了。
他不再是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长衫、说话慢条斯理的穷酸秀才。
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套不太合身的旧西装,头发用头油抹得锃亮,都能照出人影。
手里还经常捏着一个黑乎乎的木头疙瘩,形状像个大哥大电话,时不时还拿到耳边“喂”两声,派头十足。
见了人,也不再是拱手作揖,而是学着洋人的样子伸出手:“你好你好,我是黑风贸易公司的李经理!”
他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李经理”了,手底下管着十几个负责记账、点货、协调运输的伙计,忙得脚不沾地,但精神头却好得很。
卡秋莎的日子也越过越滋润。
靠着这“走私贸易”赚来的“回扣”,她在河口镇靠近白熊联邦军临时驻地的地方,租下了一栋带小院子的二层小洋楼。
以前那身灰扑扑的旧军装不见了,换上了从白熊联邦那边捎来的貂皮坎肩和呢子大衣,脚上蹬着锃亮的小皮靴。
手里夹着细长的女士香烟,时不时呷一口据说是法国来的红酒,说话的嗓门都大了不少,白熊语口头禅也少了很多,
俨然一副“阔太太”的派头。
人富了,心思也活络起来。
卡秋莎对林好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警惕、好奇,掺杂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热情”。
她开始隔三差五地邀请林好去她的小洋楼“做客”。
理由五花八门,一会儿是“新到了一批好伏特加,达瓦里希林一定要尝尝”,一会儿又是“关于下一批货物的细节,需要当面深入洽谈”。
那蓝眼睛里的暗示,傻子都看得出来。
林好又不傻,他门儿清。
但这洋妞,他可惹不起,也不能得罪。
每次接到邀请,他都笑呵呵地答应,但要么是带着李墨涵或者王大彪一起去,要么就是坐下没多久,就借口“军务繁忙”或者“仓库那边还有急事”溜之大吉。
谈生意可以,伏特加也可以喝两口,但其他的,免谈。
卡秋莎碰了几次软钉子,心里自然有点小失落。
不过,她看着林好那张始终平静、甚至有点“懵”的脸,又觉得这个年轻的“大帅”确实与众不同。
不像她见过的那些白熊联邦军官或者其他地方的土豪劣绅,眼里只有贪婪和欲望。
林好像对女人没什么兴趣,他的心思全在那些枪炮、物资和根据地的发展上。
这反而让卡秋莎觉得,林好是个“有原则”、“靠得住”的男人,是个可以长期合作的伙伴。
虽然少了几分旖旎的心思,但生意上的信任反而更深了。
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在这种公事公办又带着点微妙试探的氛围中,变得更加复杂和牢固。
管他复杂不复杂,黑风寨是实打实地阔起来了。
通过“黑风贸易公司”这条和卡秋莎建立的“地下航线”,各种物资像流水一样运进根据地,又把根据地的土产运出去。
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布匹、药品、盐巴、煤油,甚至还有不少林好点名要的工业原料和零件。
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莫辛纳甘步枪、DP-28轻机枪、82毫米迫击炮,这些苏式装备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比起之前队伍里那些“万国造”和土枪土炮,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王大彪手下的兵,鸟枪换炮,士气高涨,训练起来嗷嗷叫。
林好站在新建的仓库区,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乱世之中,什么主义,什么口号,都不如手里有枪,仓里有粮来得实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一点不假。
有钱有粮有枪,腰杆子才能挺首。
跟卡秋莎这种纯粹基于利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