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抵达时,情况却不如想象中顺利。
高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盐官,面容严肃,一到渔村就皱起眉头:"这穷乡僻壤能出什么好盐?皇上也太抬举这些乡野村夫了。"
柳明远则年轻许多,约莫三十出头,态度和善:"高大人,既来之则安之。我看这曹婉儿确有些本事,不妨先看看她的成果。"
初次会面在村祠堂进行。高晏端坐上首,对婉儿提出的"改良晒盐法"嗤之以鼻:"黄毛丫头懂什么制盐?盐务自有祖传规制,岂容随意更改?"
婉儿不卑不亢:"高大人,民女并非要改变祖制,只是想因地制宜。我们这的盐碱土成分特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住口!"高晏一拍桌子,"明日开始,按河东盐池的老法子来,不得有误!"
会议不欢而散。杜衡追上愤然离席的婉儿,低声道:"别急,高大人是保守了些,但柳大人似乎较为开明。我们可以先从他们带来的工匠那里学些基础。"
婉儿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按照高晏的要求修建了标准的盐池和灶房。
但实际操作中问题频出——本地盐碱土的溶解度与河东盐池完全不同,传统方法效率极低。
一天傍晚,婉儿独自在试验小灶前忙碌。她尝试用不同温度的水溶解土壤,记录每种方法的出盐量。柳明远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
"这个方法很新颖。"柳明远突然出声,吓得婉儿差点打翻陶罐。
"柳大人!我...我只是..."
"不必解释。"柳明远摆摆手,蹲下身查看她的记录,"其实我在盐务司就主张革新工艺,只是人微言轻。你的思路很有道理。"
两人越聊越投机,柳明远甚至亲自帮她调整火候。这一幕被路过的高晏看在眼里,他冷哼一声,甩袖而去。
三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山洪。刚刚建好的盐池和灶房危在旦夕。全村人冒雨抢险,高晏却不慎滑倒,被冲下来的木头砸伤了腿。
"快把高大人抬到我家!"婉儿不顾浑身湿透,指挥村民将呻吟不止的高晏抬到干燥处。她熟练地检查伤势,用自制的药膏为他包扎。
"曹大人...你……你懂医术?"高晏虚弱地问。
"略通皮毛。"婉儿拧干布巾为他擦脸,"家父是村里的郎中,教过我一些,如今他就在边关为官兵行医治病。
高晏沉默良久,似乎想起了什么,惊讶道:“您就是,传说中的曹贵妃,曹大人?老朽失礼了!老朽失礼了!”
说着就想下跪,请罪。婉儿赶紧将高晏扶住,微微一笑道:“高大人不必多礼,吾等共谋共策。为庶民福祉尽力,方能得到皇上恩宠啊!”
高晏羞愧难当,连连点头称是,不由心悦诚服。
洪水退去后,高晏的态度明显软化。他默许了婉儿和柳明远尝试新方法,甚至拄着拐杖亲自到场指导。
在融合传统工艺与创新方法后,团队终于找到了最适合本地盐碱土的提纯技术:先以特定比例的水浸泡土壤,再通过多级沉淀去除杂质,最后采用改良的"阶梯晒法"结晶。
这样得到的盐不仅产量大增,纯度也远超预期。
第一批成品出来的那天,全村人都聚集在晒盐场。高晏捏起一撮雪白的盐粒,在舌尖尝了尝,难得地露出笑容:"好盐!比官盐还要细腻。"
柳明远兴奋地提议:"应该给这种盐起个名字!"
众人七嘴八舌地建议着,最后婉儿说:"就叫'海晶盐'吧,取自海盐村的'海',晶莹剔透的'晶'。"
"好名字!"杜衡拍手称赞,"将来'海晶盐'定能名扬天下。"
高晏郑重地将一包样品交给随从:"速送长安,呈献皇上。"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进一步实验中,他们发现盐碱土中还能提炼出优质的食用碱。
这一发现让盐碱地的价值又翻了一番。
随着盐碱产业的兴起,海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修的盐仓整齐排列,晒盐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村民们白天务农,早晚制盐,收入大增。
原先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连邻村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了。
半年后,李世民的特使再次来到海盐村,带来了嘉奖的圣旨和一块御笔亲题的匾额:"盐泽万民"。
更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