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出校刊离不开电脑,而学校让文学社使用电脑的地点,是微机室旁的老师办公室。
这个办公室很小,就只有两台电脑两套桌椅,是计算机老师专用的,而事实上计算机老师是由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丶一直在初中部任教的数学老师兼任,他在数学办公室有常规的办公桌,除上微机课之外他很少来这里,这两台电脑有时会有其他老师来用,但最近文学社在用,老师也都鼎力支持。那时学校工作中必须用电脑的情况还不多,老师实在要用,就去用微机室的学生电脑了。
於是大多数时间,这里都只有叶澜初和穆思君两个人。
新创建的颇有技术含量的社团安排高二的尖子生打理是很惯常的考虑,高三的学生不可能有空,於是整个学校最高年级和层次的学生就来自高二了。
按说叶澜初担任主编很正常,她文学造诣最高,无论选稿还是改稿,以及分配不同版面,一定都有过人之处,而社长主要是管理岗,倒不必然需要也具有出色写作能力的同学担任。
而事实上,穆思君具有出众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固然不假,但他的写作能力也很重要。创刊之初,可能会面临着征稿不足的问题,那就少不得由文学社成员自己出手,多一个写手也是好的。
文学社成立已是国庆后的事,语文组老师要求元旦前必须出第一期,对於两个没什么经验的孩子来说,这其中所意味的挑战和压力着实不小。
中学不同於大学,大学里大家课业负担虽不能说不重,但毕竟不像中学这样是每天必须按时规律上课的,时间灵活自由,逃些课老师未必能发现,发现了也通常没有太严重的后果,於是课外活动空间也就充裕。对於中学生而言,尤其是高二的学生,会考在即,高三临近,穆思君和叶澜初自己有信心逃些课也没关系,自己能通过自习补回来,或压根就不必要上,可其他同学的责任他们就负不起了,就算只是自习课都不敢要求人家逃,所以除了课外时间能让多些人手来帮忙,大多数时候穆思君和叶澜初都是自己亲自挽袖子上。
他们俩的分工很明确。
穆思君主要负责征稿,美术设计,以及外联拉赞助筹集印刷费用。
叶澜初主要负责选稿改稿,编辑,划分不同主题板块,以及将一篇篇文章录入电脑。
那时叶澜初还不怎么上网,凭借这次出刊物的经历,她的打字速度突飞猛进。
当然打字是个熟能生巧只靠时间就能练出来的低技术工种,老师安排穆思君镇在这儿,除了以上提到的种种考虑之外,还有一个不曾明说的用意,是工作过程中才显现出来的。
对,就是解决电脑问题。
那时的中学能开微机课就已经相当先进了,电脑系统在当年的民用最高水平,跟现在也完全不具备可比性,上上课没问题,可要从早到晚开机,还一直在运行,就算只是用用word,也还是频频出现各种状况。
死机都是最常见的,还有打着字突然就光标失控乱码狂跳的,保存失败前功尽弃的,或者在打好的字句间插-入语句,却输入一个新字就抹掉一个老字的,各种让叶澜初抓狂的奇怪事故层出不穷。
每到此时,可不就全靠电脑高手穆思君救火了嘛!
就这样连续两个月,每天尽量只利用课后时间,时不时也得用上一两节自习课及老师同意的副科课。到了12月下旬,外联事宜基本敲定,只待做好最后的录入和编辑工作,就可以发给印刷厂,然后校对样书,正式付印,赶在元旦放假前将本校第一期校刊送到老师丶各个班级手上丶以及校图书馆,将将来得及!
那个周五是他们俩工作计划中的死线,於是下课后,他们俩从各自班上的大扫除请假,第一时间赶到办公室,打开那两台一直供文学社使用的电脑,赶最后的收尾工作。
不知不觉间,窗外已是漫天云霞,光带一点点从亮橙到艳粉再到蓝紫,若你在享受生活,这背景定然更添温馨,但若你在忙於加班,夜色四合会让你愈加疲惫。
一连两个月,又要正常上课学习又要高强度地完成一件全新的工作,此时叶澜初的疲劳感已经很重,既是体力上的,也是脑力上的。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本刊物是要作为新年礼物敬献全校师生的,必须一炮打响,没有什么试错的空间,过程中又经历了诸多突发状况,出问题又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再想办法寻求支援扫清障碍,心也累得很了,马上就要完工的概念更是让她紧绷的精神接近极限。
於是,当眼瞅着就要完成最后一篇文档